童樂居虐兒事件 社署真的沒有角色?

記者關震海
Jan 28, 2022

位於太子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童樂居爆發嚴重的虐待幼兒事件,最近完成獨立調查報告,詳細披露會方人員「持續地」對幼兒作作粗暴行為。幼兒工作員用腿踢移動幼兒,揪起兒童的耳朵,掌摑等等,事件有35名幼兒受害。涉事時童樂居有61名人員,涉案者 20人,約三分之一職員涉入虐兒案,震驚整個社會。調查當中亦揭露,童樂居有嚴重的流失率,七成人員經驗率不足三年,這些顯示問題所在。

勞福局長羅致光發稿稱,鑑於童樂居「有負公眾期望」,社署會持續關注檢討委員會對保護兒童會的服務,從而考慮該會日後是否適宜提供受社署資助的服務。

約8年前,《蘋果日報》母親節專題找童樂居做一個「千日媽媽」的報道,難得獲童樂居的首肯,我跟另一位記者進入童樂居訪問。外界看童樂居是神秘的,普通人絕不能進入,也謝絕傳媒拍攝,因為童樂居接收的兒童是受到保護。基於童樂會需要善長贊助,也需要向外解釋他們的難處,那一年他們接受我們的採訪。

香港保護兒童會是百年前的非牟利機構,據《蘋果》報道,8年前童樂居已近100名兒童暫居,「位於砵蘭街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童樂居,現時是全港最大的嬰幼兒宿舍,它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已開始營辦,由註冊幼兒工作員、護士及社工24小時提供照顧服務,現有95名小孩入住。」

有突發新聞經驗的記者大概會知道,童樂居接收的兒童呱呱落地那刻開始,他們面對什麼不幸。今日的確很少「棄嬰」,童樂居接收的幼童卻有增無減。會方不便逐一解釋幼兒的家庭背景,各有故事,離不開家暴、雙親突亡、失蹤、入獄,吸毒等等,社署一般會向法庭緊急申請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成幼童法定監護人,幼童會轉交童樂居照顧至三歲為止,然後便交回親屬。24小時運作的工作團隊是由註冊幼兒工作員、社工、護士組成,8年前據院長崔惠英透露,幼兒工作員與幼兒的比率是1對8。

實在難以想像,今日61名人員當中約42名的幼兒經驗不足三年,這些幼童是「突如其來」到院舍,病歷不明,更多的是受家暴而來的嬰兒。他們缺乏安全感,會尖叫失控,多離群不聽指令。一班需要保護的兒童卻受到二次傷害,無論如何人手不足,虐兒的行為是難以原諒的。可是,如果我們理性去看童樂居的問題,勞福局的反應更是不可理喻。勞福局說,社署會檢視童樂居「是否適宜提供受社署資助的服務」,這些「被保護」的兒童以後交由哪個院舍保護?家暴、吸毒、棄養的問題日益嚴重,這些小朋友是否由社署接手?其他非牟利機構有足夠資格去做?如果8年前《蘋果》已報道了註冊幼兒工作員是1對8,那今日的社署一定有足夠主導權去改善,增聘有經驗的工作員照顧這班小朋友,而不是迷惑大眾,發稿考慮向童樂會「斷水」作罷。

連日來的報道,沒有好好嚴肅審視政府堅持用「政府提供資源 > NGO提供服務 」這種由上而下的僱傭關係。然而,在國安法之後的香港,NGO已退後到「只提供服務」保命,不要說什麼倡議或與公眾討論,連向政府講一句建議的機會也欠奉。

我報道過老師在校暴力對待學童的個案,其實在教育局治下的制度一樣是投訴黑洞,老師在學校打學生傷人罪罪成,老師也可以在同一學校如常教書。個人而言,童樂居的個案固然令人失望,但監察制度失衡放眼香港比比皆是。曾做過社署署長林鄭月娥,我相信她深明香港保護兒童會的重要性,警方先將消息放給《東方》,再由林鄭在記者面前加一鞭,督促調查委員會迅速交報告,機靈的特首運用一貫公務員立功的手段,避開了幼兒今日及日後如何得到保障等問題,亦成功將憤怒投射在童樂會涉案人身上。

由殖民地年代NGO在香港社會擔當舉足輕重的橋樑角色,他們不僅是提供服務的機構,還不時向政府反映出社會的問題。小政府長期依靠這些組織解決醫療、社福等範疇的問題。如今政府大一統,在明在暗殺掉非牟利組織,迫令他們做「只提供服務」的組織,社會問題漸漸浮現出來,因為香港政府一直以來只是一個大判商,他將市民的福祉都判了給其他組織。現在組織還好嗎?或移民、或自保(計劃移民)。在政府有破無立的法則下,勞工、醫療、社福等領域將會相繼失靈,陷入史無前例的大混亂。童樂會只是香港的影子,別讓「獨立調查」這四個字蒙騙。

--

--

記者關震海

《誌》創辧人、《旺角有大誌》主編。前明周文化數碼內容執行編輯、《蘋果日報》記者。亂世中寫作,寫寫日本、電影、時評和採訪後感。三十有六,有一種大叔的自覺。